2022年1月25-27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通过智慧职教网认真学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南京工业职业大学举办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提升专题报告”。该告由7位专家讲授,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匡瑛教授的《职业本科的本质属性与发展策略研究》,讲述了职业本科的必然性和职业本科的本质,并探讨了发展策略,对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春燕的《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从宏观层面简述了政策及职业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具有非常好实践指导意义;陕西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崔岩的《优化类型定位,创建职业本科教育办学特色》从职业本科的历史使命、探索和实践、创办特色教学进行了阐述;南京工业职业大学吴学敏书记的《聚焦两个高端,打造高水平本科职业教育专业》,提出了新专业对接高端产业,老专业对接产业高端的新思路;南京工业职业大学谢永华校长的《职业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自身学校职业本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职业本科的办学思路与举措进行了探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池云霞总督学的《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质量建设职业本科》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宋元文副校长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以本校实践阐述了如何高职量办职业本科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要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职业本科高校的建设,既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还是院校提高办学层次实现质量跃升的重要途径。
一、突出改革特色、推动人才培养“提质”
1.突出复合型的人才定位
在迈向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前沿技术、先进产业和新型职业持续涌现,不断冲破原有工种和岗位的限制,从而急需大量一专多能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职业本科高校面向高端业态促成各专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着眼于同一产业链条上多样岗位与不同场景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保障他们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交叉融合的技术技能以及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2. 突出共享型的资源体系
围绕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方向,高校以专业群为纽带,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基地和师资共享。职业本科高校要积极推进专业群课程改革,不能简单地增加课程和延伸学制,而应采取集群或模块等创新方式重构课程秩序,实现基础理论、技术技能以及实训实习等内容的合理配置与相互融通。高校实习实训基地要在院系和校企之间实现互通共享,创设职场体验式学习情境,并符合本科专业教学、行业技术装备及职业能力培训的相关标准。高校教师队伍借助专业群,可以更有效地突破学历、职称及编制等方面的局限,采用联合聘任等灵活方式,着力吸纳行业中的专家能手加入大学的高水平建设,形成各类师资相互补充与高度整合的良好格局。
3. 突出衔接型的发展层次
当前新兴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迅速崛起,为了解决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问题,构建独立形态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职业本科高校作为贯通高职高专教育和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可以向学生展示更为完整的生产链或服务链,从而一方面更好地继承和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中高职学生的进阶提供更加顺畅的路径,另一方面在聚焦特定行业领域的同时,还能为学生奠定相对广泛的专业技术基础。这既拓展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空间,又避免了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趋同。
二、加强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服务“增效”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
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应覆盖岗前、在岗及轮岗等多种情况,培训方式可采取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送教入企等多种途径;培训内容需全面考虑专业核心素养、行业规范标准以及企业技术需求,从而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2. 加强应用研发创新基地建设
与高职高专相比,职业本科高校还肩负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任,并以重视成果转化而与基础研究相区别。职业本科高校可以更好地拉近产业链与学科链的距离,更有力地凝聚师资力量、跨越知识边界并实现平台共享,促成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联合,为其发展不断注入动力源泉并产出高质量成果,从而以应用开发研究来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3. 加强技术服务供给平台建设
职业本科高校应积极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广泛吸纳龙头和骨干企业的加入,从而成为重要的技能技术积累中心。通过更为高效地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产品研发、更加顺畅地推进应用成果转化,从而既能助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也有利于大学彰显职业属性和改进教育水平。
三、以专业群为抓手、赋能职业本科“活力”
职业本科高校作为一种新的类型,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保持特色与生机,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本科高校将面向应用、服务行业的特点贯穿于大学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整体式变革而不限于简单化调整或局部性增减。
1. 增强组织目标的创新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相应地,组织目标也应以突出类型特色、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与产业的对接不再是个体的零星行为而是组织的全面推进,不再是松散化的校企结合而是制度化的共同参与,不再只是被动地承接任务而是主动地谋求创新。专业群的集群式发展思路,着眼于大学整体能力建设,有助于校内外各方利益相关者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并将追求卓越转变为自觉行动,进而促成双向介入、资源共享以及合作共赢的局面。
2. 增强组织架构的灵活性
专业群可以打破科层管理相对僵化的局限,促使高校进一步提升效能和释放活力。一方面有利于重构传统组织,以群建院打破院系边界,改变各专业分属不同二级学院的状态,通过专业群的组织实体化将领域相近、技术相通和产业相关的专业学科汇聚整合,进而有效促成全校知识、人员、资金、设备及平台等要素的合理调配与流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创立新型机构,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联动,职业本科高校还应更积极地新建一系列机构,如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以及统筹全校专业群发展的协调委员会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新兴、特色及优势产业发展。
3. 增强组织运行的开放性
专业群对内可以凝聚分散化的专业影响,对外能够解决教育供给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都有助于高校更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本科高校应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育规律、行业需求及院校特色建立起完善的专业评估、重组及统筹体系;健全共同治理机制,立足专业群激发各界的主动性,引导校企双方在人员配置、任务安排及权责分配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强化利益协调机制,依靠专业群凝聚各方力量,既遵循大学普遍的组织规范又尊重合作方的合理诉求,在深度合作中激发潜能,促成自身的高水平发展。
附:我院教师观看专题报告部分照片